首页 >商务 > > 正文

对话和储能源董事长林卫星博士:储能行业距离做好做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023-08-06 20:16:27 来源:腾讯网

2023年,新型储能投资热潮涌动,各路人马纷纷杀入这个赛道,决心之大、动作之快都令人咋舌。这个并不新鲜的领地,为何陡然吸引如此多的投资人进场掘金?纵然可能会是“水大鱼大”,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这场“大富翁”游戏的逻辑?

和储能源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聚焦发电侧、电网侧等大型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领域的初创公司,其佛山工厂已实现量产。目前,和储自主研发了第三代储能系统整机技术,实现了电池模块级全电流管理,并且成本优于目前全球市场上的同类竞品。显而易见的是,在当下如此火爆的新型储能领域,和储能源既是一个新兵,但又具备无数老辣玩家的眼界、魄力与能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我们与和储能源创始人、董事长林卫星博士展开了一次深度对话,请他分享了自己对于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行业的观察与思考。

储能行业是不是到了“绽放”的时候?

智灵财经:这两年,储能领域非常火爆。无论是产业界、投资圈,还是媒体,都在密切关注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好像形成了一个巨大风口,谁不进来就好像要错过一个非常大的创富机会。您在圈子里面做了这么久,非常专业,您是怎么看待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行业到底是真的火了,还是一场虚火?

林卫星:现在应该来说更多的还是虚火。中电联2022年11月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储能电站还存在比较广泛的“建而不用”的问题。比如说新能源侧配的储能,它的实际利用率只有6.1%。那现在为什么这么火热呢?我感觉跟经济形势下行有很大关系。目前来看,除了新能源赛道也缺乏更好的赛道了。在新能源赛道中,风电、光伏的竞争格局都已经非常明确了,但储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头部的玩家,同时它又是一个万亿级甚至十万亿级、百万亿级的大赛道。这必然引发各种资本资源涌进来,都想分一杯羹。

智灵财经:其实储能前几年就有很多企业在做,目前突然如此火爆了,市场空间被打开了,除了你刚才说的政策因素、经济刺激之需、碳中和等一些外部因素共同来催化之外,这个行业是不是已经到了“绽放”的时候?

林卫星:我觉得离“绽放”还有不少的距离。目前储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比如说公众比较关注的安全性这一块。单纯电池这一块已经是比较安全了,磷酸铁锂的热失控温度本来就已经很高,但是单体电池安全不代表构成储能系统之后很安全。现在好多人对储能的认知还停留在集成拼装的阶段。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新涌进来的储能集成厂商,电池不是自己生产的,储能变流器之类也可以买过来,各种部件买过来拼装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个储能系统了,运行起来初看还凑合。但这种粗犷的拼装式集成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第二,储能目前成本相对还是比较高,为什么会“建而不用”呢?关键还是因为它的成本比较高。由于考虑成本,很多企业就压着成本去做储能电站,这些储能电站长期运行的话必然存在安全隐患。

第三,储能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电网类的设备、能源类的设备。咱们国家的电网和能源都是大基地、大电网、大机组。而在目前的储能系统中,典型的稍微大一点的储能,它的单机功率也就三点几个兆瓦(1兆瓦=1000千瓦);常规的电网调度一个调度指令就是对应100万千瓦,也就是差不多300台这种储能系统。目前储能系统的单机容量太小了,还远远达不到电网对于储能的技术需求。

所以,我觉得现在储能行业的火热是各方面鼓动起来的,距离做好做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智灵财经:尽管如同您所讲,这个行业虚火过旺、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但从现实看,无数人还在往里进。您认为这种躁动和狂奔的风险是不是特别高?

林卫星:和储判断:到2025年下半年左右,储能集成这个赛道应该会开始洗牌,最终留下来的估计也就20家。

和储能源杀入储能赛道的信心来自哪里?

智灵财经:和储能源进军这个领域的时间也不太久,但似乎对自己预期蛮高,这个信心来自于哪里?优势来自哪里?

林卫星:和储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团队包括我自己一直都是干电力系统、干电力系统装备的,电力电子干了十几年了。以前干风电、光伏,干柔性直流,再接下来干储能。和储团队对于储能未来的发展脉络预判得比较清楚。

二是,现在储能整个技术形态还是比较粗犷的,没法满足电力系统对储能的终极需求。和储产品技术的迭代后劲还是非常强劲的。现在和储推的是第三代技术,后面还有一系列的技术。最终和储要通过技术创新,把储能的成本不断降下来,成本降下来之后才可以批量推广。

智灵财经:刚才你讲咱们推的是第三代技术,第三代现在是个什么概念?目前全国的玩家普遍处在什么样的水平?

林卫星:这个问题非常好。这个“第三代”是和储自己定义的。我们把现有的技术分为一代、二代。第一代技术其实就是直接从光伏技术平移过来,把光伏电池板替换成储能电池,把单向的光伏逆变器替换成双向的储能PCS,拼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储能系统。它的典型特征是,在直流侧这一块是对差不多4000节电池整体地进行充电、放电,它没法进一步细化对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第一代储能集成技术的起火隐患非常高。这种第一代的技术在部分央企里已经被明确禁止使用了。针对第一代技术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目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第二代技术方案。第二代技术的共性特征是,把原先的电池堆4000节电池分割成一个个的簇,每个簇差不多400节电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充放电控制。和储的技术是进一步深入电池模块级别充放电控制,每个电池模块差不多20节或26节电池,然后外面加一个小板卡,精细化了对电池充放电管控。

储能为什么会有安全问题呢?一个很重要的机理是电池的充放电不受管控了,过充电之后导致析锂,之后长枝晶刺穿隔膜,内部短路,内部热反应,热反应失控。如果能够从源头上把电池的充放电状态给严格控制住,它的安全性就能提高很多。

目前有少部分厂家也意识到了要对储能系统进行精细化的干预、控制。但是,他们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针对储能系统精细化充放电控制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通过复杂的硬件去解决它,就会导致成本提高、损耗提高。而和储这一套技术,一方面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同时成本还比现有的簇级管理的技术更便宜。所以未来的发展动力非常强劲。

国内储能行业的优势与“通病”

智灵财经:刚才您讲咱们的技术确实很有优势。这些年在储能这里面也有很多玩家也做的不错。但是他们在技术层面上为什么没有去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是因为技术的问题还是您刚才讲的一些成本的问题、或者是精细化管理的问题?

林卫星:我觉得正儿八经做得好的储能厂家目前还没有,因为大家都还没法满足电力系统对储能的终极需求。

我指的尤其是大电网这一块,当然工商业这一块其实有的厂家已经做的还可以了,这是第一点。第二,一些上市公司、知名企业为什么在技术迭代上没有走到和储这个路径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任何一套工业产品,它都是有技术基因、有路径依赖的。

现有的储能集成厂家大概分这么几类。最大的一类的是从光伏过来的。原先做光伏逆变器的,把光伏面板换成储能电池,把单向的光伏逆变器换成双向储能PCS,它们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都是从那个体系过来的。还有一些是做BMS、EMS或者做电池起家的,他们大部分还是依赖拼装式的发展路径。

而和储的技术架构是全新设计出来的。为什么和储能够全新设计这套技术呢?因为我原先做特高压柔性直流的时候,也是有类似的经历,就是针对当时行业存在的直流故障没法解决的问题,通过改变电路的拓扑结构、改变相应的控制算法,通过设备的本体就把直流故障的问题给解决。切换到了储能赛道之后,玩法也类似——分析这个行业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新架构它的电路拓扑以及控制,把遇到的问题给解决掉。

智灵财经:您也在国外待过,具有全球视野。从全球储能技术水平层面来看,我们国家是不是也处在一个挺好的位置?

林卫星:就新能源产业这块而言,我们国家应该说是远远的领先于国外。咱们中国在很多技术的0到1方面是比较弱的,但是只要有一个很新的有潜在价值东西出来了,我国就能快速实现从1到N的跨越,加上我们国家有这么大的需求市场来验证和推广,就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迭代,使得这个先进的工业技术远远领先于海外。

要通过技术创新把成本不断打下来

智灵财经:纵观近些年来的新能源产业,不难发现,国家的补贴政策与每个细分赛道相伴相生。作为当下十分火爆的储能行业的玩家之一,您如何看到补贴政策对于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意义?

林卫星:任何一个超级大赛道要发展起来,任何一套技术、任何一个市场从0到1都有一个培育期。处在培育期时,整个产业链都还没起来,各方面的成本必然是很高,所以格外需要政策支持,包括补贴在内的这些支持,有助于参与其中的企业一起做大市场体量,进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持续迭代和技术不断的升级。

但如果一个行业一直依赖补贴来生存和发展的话,这个行业是没有市场、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和储能源从一开始就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要通过技术创新把成本不断打下来,这样才可以脱离补贴、培育起自己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存活机制,去创造新的市场。

智灵财经:跟任何新兴行业一样,储能行业里的每个企业都必须保持技术迭代、模式创新的快节奏才有可能跑赢胜出。但问题是:如果我们跑得太快,架不住市场跟不上;如果我们跑慢了,又可能被市场抛弃。和储能源是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节奏的?

林卫星:四个字——领先半步。领先一步就成了先烈,领先半步就成了先驱。所以和储这些先进的产品在规划着,其实和储都是本着“销售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思路这么一步步地去推的。刚才讲的和储的技术,和储的产品其实都是技术很领先、能够可控地根据行业发展阶段推出相应的技术,自主性很强。第二个和储的产品也是没有去做大跨步的冒进研发,每一步新的研发都是在和储既有的技术平台上,渐进式改进,从而能够让和储走的很稳健。

得有自己的投资节奏和跟生态共生的开放心态

智灵财经:从整个生态来讲,和储做得确实很好,但是这个行业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政策的牵引下推进的节奏不一样。我们怎么样去跟他们协同找好这个节奏?

林卫星:的确是这样的。和储手里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和储并不是说要抱着这个先进的技术,就一家在这玩,那这个技术肯定是冲不出来的。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技术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光有技术绝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和储也在培育和储的同盟。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需求,储能是有很多可以定制化开发的地方。和储也要跟和储的产业协同方,尤其是在应用端进行联合开发,产品也要一起去推。和储还是比较开放的态度,和储的技术虽然很好,但是现在行业是全新的,包括起火在内的不少现实难题也还在备受诟病,这些都需要全体生态成员共同去努力精进。如果说再发生一次类似于2021年的那种恶性起火事件,整个锂电池储能行业可能就“消停”了。如果说有更多的玩家朝着和储相近的路线去走,势必有助于整个行业迈向更安全、更高效、更低成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储有比较强的自信心能跑到第一梯队。

智灵财经:刚才您讲了“向前迈半步”,这也说明我们对于这个热闹的市场充满了敬畏之心。站在您现在的角度看,你觉得这个行业有哪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挑战?

林卫星:应该说,和储能源的市场、技术和供应链都比较齐全了,对和储而言,现在主要是感觉时间不够。毕竟各方面的事情落到实处,开花结果都要有时间。所以和储的速度其实还是不太跟得上。但即便是这样,和储也还是会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另一个挑战是人才梯队建设。比如说研发这一块,和储研发的核心力量相对比较齐全,和储的十几个骨干都是部门长级别的,但是还要有研发人员要形成梯次,这个也得一步步来。

智灵财经:您觉得现在储能行业是一种虚火状态,随后不可避免出现一地鸡毛的状态。经过行业震荡和洗牌后可能也就剩下一二十家。那么你觉得最后形成的格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大者恒大、强者愈强?

林卫星:分几类来看吧。一类是这个行业里的一些上市公司,它们既有巨大的资金体量,还有非常强大的技术迭代能力;另一类是一些非上市的公司,同样是现金流、资金体量非常大。它们应该会一直存活着。第三类应该是以和储能源为代表的以及和储能源这个生态圈培育出来的各类朋友。

和储的梦想是2027年冲刺上市

智灵财经:在创办和储能源之前,您是在一个很大的平台工作。您怎么想到去创业?

林卫星:一是这个领域大家都觉得很热门,二是我一直有个创业的初心。我从读博士开始就一直想着要做一些事情。2016年回国的时候,特高压柔性直流的直流故障清除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在国外时设计了全新的技术,能通过比较低成本把这个技术问题给解决。应该说,那个重大工程是我一次高光的时刻吧,当然这也是上一家平台给我提供的一个很好的施展能力的机会。特高压柔性直流在输变电行业被叫作输变电皇冠上的明珠。但是这种超高压柔性直流是国家重大工程,可能每隔五年左右才有一个单子。既然细分行业技术制高点这类事情都干过了,如果继续再去批量复制,对我而言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以在做完特高压柔性直流项目之后,我就开始琢磨着自己出来创业了。

事实上,对于如何通过电力生产的革命,如何通过能源生产清洁化来促进双碳指标,我有自己的一整套相对清晰的思路,所以就想着要不我就自己出来搞个平台自己去推。出来创业我肯定要做新能源。面对庞大的新能源市场,我感觉风电、光伏的竞争格局已经很明确了,而储能市场似乎还有机会。在我看来,当时的储能系统集成还是非常粗的,到现在来看也还是非常粗,而我相对而言擅长的就是通过技术架构上的设计,把整个集成架构进行重塑。我感觉这个领地完全有可能干一票大的,所以就出来创业了。

智灵财经:您在公开场合也提到了,大概在2027年左右冲刺上市,其实时间也挺紧的。要如期达成这个目标,和储能源接下来哪些动作要重点去推进?

林卫星:现在和储的产品已经有两款机型出来了,并且也获得了一些央企的订单,这些核心客户对和储的技术还是比较认可的。今年的产品还要再打磨打磨,2024年和2025年分别会有一款机型推出来。

智灵财经:能不能透露一下咱们的这个投资人的一些结构?

林卫星:我出来创业,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给予的支持还是非常强大的。我的两个天使投资人都是我的校友师兄。他们相当于扶持我们从0到1创立了和储公司。最近才完成Pre-A轮融资,这一块主要还是新能源圈的比较资深的协同方,这些协同方加入和储后,可以辅助和储公司更快速地成长。今年第三季度,和储应该会进行正式的A轮融资,A轮时,和储希望引入产业投资方进来,再往下就是明年3月左右。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公影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联系邮箱:58559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