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甘肃】武威凉州区:绿色打底铺就高质量发展幸福路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资料图】
武威凉州区,是边塞诗人笔下的凉州词,是天马故里的河西都会。近年来,凉州区以绿色生态为发展底色,通过新能源产业、治沙、碳汇林、生态及地质灾害搬迁避险搬迁工程等,持续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防线,让高质量发展普惠民生,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8月8日,甘肃省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武威凉州区,探寻凉州区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九墩滩,一片“蓝海”正在崛起。沙漠中布局光伏产业,当地规划的生态效益不仅仅是清洁能源。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是当地给光伏发电产业的长期生态定位。凉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陆科表示,光伏板下种植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由于光伏板遮光加上清洗光伏板的用水可以确保沙生植物成活,等沙生植物长大后,光伏板下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养鸡、养羊,实现生态效益。
未来,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的“蓝海”还将在沙漠延伸,成为凉州区治理沙漠,实现综合生态效益的又一实践。
凉州区发改局副局长王军表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园区规划光伏发电单元20个,配套330千伏升压站15座,共享储能电站15座;配套建设大数据调度中心、通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而其对治沙方式探索带来的生态效益也将日益显现。
治沙披绿,对于生活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凉州人来说是责任和使命,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林基地,成片的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枣林正在成长。
“向南部山区要绿”是凉州区提出的一个生态口号,旨在利用8年时间(2022年——2029年)在张义、谢河、古镇、康宁、丰乐等南部山区乡镇建设7.27万亩国家储备林,让南部山区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陆科表示,储备林也是碳汇林,凉州区统筹防沙治沙和储备林工程,进行大面积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无论是沙漠里的一棵草,还是南部山区的一棵树,都有减少碳排放的生态效益,在“碳达峰、碳中和”中服务大局。
陆科表示,2020年以来,凉州区主动对接碳汇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开展碳交易,核定碳汇交易面积14.6万亩,2022年12月24日成功注册为碳交易项目。今年4月12日完成交易,实现碳汇收益64.19万元。而这笔收益主要来自沙生植物的种植,也为凉州区可持续治沙绿化国土提供了新路径。
生态保护要算总账,要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凉州区在加强国土绿化的同时,在工业生产、招商引资中也注重生态优先,让绿色发展的底色体现在方方面面。
落户凉州区的甘肃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风力发电叶片的企业,市场主要面向河西走廊风电基地。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这家企业通过技术改进,后续生产线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将回收叶片当成原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甘肃重通成飞新材料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韩旭东表示,随着时间延续,风力发电叶片也进入退役高峰期,这些叶片如果不有效利用将成为有毒固废,污染环境。他们公司通过技术革新让叶片废料重新利用,将有效减轻环境压力,助力双碳目标。
无论从那个角度,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都是让群众生活得更好。如今,凉州区金山镇村民陈长红一家搬入金山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集中搬迁区,再也不用担心山洪、泥石流了。
陈长红说,他家原来在山脚下,一下雨到处冲的乱七八糟,日子也过得提心吊胆。如今搬到集中区,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新房,还有前后院,真心很方便。
而让陈长红更高兴的是,新家一次性解决了供暖、供水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供暖采用太阳能解决方案,让冬天享受温暖居家成为可能。
作为甘肃省唯一一个整镇避险搬迁的乡镇,金山镇将有1100多户乡亲整体搬迁到新社区,陈长红家的改变只是一个缩影。新家园、新生活还有老邻居,惬意而舒心。
金山镇党委书记邱生平表示,群众从生态脆弱的区域搬离后,他们将启动生态脆弱地区的修复和保护,让绿水青山和和美家园共存。
标签: